目鏡
目鏡固定部的直徑主要有二種規格,以前統一為日規(亦稱德規)的24.5mm,不論折射或反射望遠鏡,不同廠牌的都可以通用互換.現在則大部分使用美規的31.7mm與極少數其他規格(36.4mm,50.8mm等)同時在市面流通,選購目鏡時必須先考慮目前自己望遠鏡所用的規格,若規格不同則可更換目鏡座或以變換接環套用即可.
視野與眼距(Eye-point)
以望遠鏡可看到的景物範圍為實視野,望遠鏡視野中可看到的角度為可見視野(角度),即使是同焦距的目鏡也會因為視野大小不同影響到觀測成效與書適度.
目鏡射出的光於Eye-point形成一個圓形,將眼睛置於此圓的位置就可看到全部的視野,從目鏡鏡片後面到Eye-point的距離為Eye-relief,這個距離若太短會影響到觀測時的舒適度.
目鏡與望遠鏡倍率
望遠鏡的倍率=物鏡(主鏡)的焦距 / 目鏡的焦距,一般而言物鏡的焦距為固定,所以更換不同焦距的目鏡即可變更不同的倍率.
每個廠牌都提供許多種的目鏡,但基本上的配備要有25mm / 12.5mm / 6~9mm三個不同焦距的目鏡以應付大部分的需求,其他焦距的目鏡則可依個人不同需求選購.
目鏡雖然很小,但物鏡所收集的光還是得經過它才能成像,所以光學品質的重要性不亞於物鏡.目鏡的形式從簡單的構造到很多枚鏡片組成的高級品都有,在低倍率的情形下或許差別較小,但短焦的望遠鏡(例如F5)使用10mm以下目鏡時,高級目鏡可呈現銳利的星點而低等級的目鏡成像就有海膽狀散射線產生而較模糊了.
目鏡的形式
市面常見的目鏡形式有:
1.MH(Mittensway Huygens):視野45~50度,為較廉價的目鏡,但是因為鏡片組合不是貼合式,可承受觀測太陽時成焦較高的溫度(與濾鏡併用直接觀測或投影觀測),所以是觀測太陽最適合的目鏡.
2.K(Kellner):視野40~50度,成像較為清晰優良,也容易觀測到物像,但物鏡一旦沾染灰塵,在觀測亮天體時,視野內容易產生反射光.
3.Or(Orthoscopic):視野40~50度,鏡片組合接近於完全消除各種像差及色差,Eye-relief也較長,為6mm左右焦距的高倍率目鏡常用之高級品.
4.PL(Plossl):視野35~40度,性能與Or幾乎相同但視野較窄,使用於美規目鏡鏡片較大較易觀測.
5.Er(Erfle):視野60~70度,為廣角目鏡,適用於低倍率星雲星團或彗星觀測,但視野周圍成像有點不良是其缺點.
6.LV(Lanthanum LV):視野45~50度,以PL目鏡為基礎鏡片組中加入巴羅鏡片開發而成,Eye-relief統一為20mm較一般目鏡為長,觀測時不必貼近鏡片因此較為舒服,但因鏡片過多在視野週邊形成擾射影響到成像的反差及銳利度.
7.其他形式如Nagler等視野可達80度的高價目鏡,XL等廣角長Eye-relief等高級目鏡也有使用者,幾乎都是特定廠商所推出的形式.
尋星鏡
對於尋星鏡的要求首先重視視野的寬度,而且起碼可以看到6~7等的微光星,視野週邊成像良好為優;望遠鏡主鏡口徑6~8cm適合搭配4~6倍2.5~3cm的尋星鏡,口徑8~20cm的望遠鏡則搭配4~5cm尋星鏡.
尋星鏡之對主鏡光軸調整
尋星鏡的光軸盡可能在白天調整完畢,以作為晚上觀測的準備,調整方法如下:
1.將望遠鏡主鏡筒對向遠方的目標物(200公尺以上),例如煙囪及天線等,將目標物置於目鏡(焦長12.5mm左右)中央調焦清楚.
2.透過尋星鏡觀察,反覆調整尋星鏡三處位置調整螺絲將目標物也導至尋星鏡的中央十字線位置對準為止,其間也應將尋星鏡對焦清楚,調整完畢後固定不再動.光軸要調得更正確時,只需將望遠鏡目鏡替換成更高倍率再做同樣調整即可.
天頂稜鏡
使用折射式望遠鏡時,當鏡筒朝向天頂觀察時因頭往上仰非常辛苦,運用天頂稜鏡折光90度觀察就可解決這個問題.但因視野與月面圖或變星圖等所繪上下相反,所以在與星圖做比較觀測時就不方便了.
牛頓式反射望遠鏡因觀測目鏡位於鏡筒側邊而不需使用天頂稜鏡,即使加上使用也會因調焦筒縮距不足而較難對焦.
太陽投影板
裝於望遠鏡調焦目鏡部附近使太陽的影像投影於上以便觀察.使用投影板觀測時目鏡前不必再裝太陽濾鏡而直接投影,此時,絕對不可使用Or及K等消色差目鏡而應使用H或MH單鏡片組合的目鏡.
安裝時依續裝上固定桿,遮光板及白色投影板,望遠鏡插入低倍率目鏡(如HM25mm等),鏡筒朝向太陽調整方向使白色投影像出現於投影板後再調焦清楚,但這時所得的投影像大小未必如所期望的,鬆開投影板固定螺絲前後移動並同時調焦,直到調成適合的大小後固定之.
所謂[適合的大小]一般為測量太陽黑子及白斑等位置所用的太陽面經緯度圖的直徑大小.若整個太陽無法落於投影板內是因為目鏡的倍率太高,更換較低倍率目鏡即可,而要詳細觀察太陽黑子則更換較高倍率目鏡並調焦清楚,投影板位置可不必移動.
太陽投影板提供多人同時的安全觀測,但因為目鏡沒加上太陽濾鏡,所以請特別注意不要用眼睛直接觀測太陽!
巴羅鏡
市售巴羅鏡為二到三枚消色差鏡片組成2倍或3倍的放大率,使用時先將巴羅鏡裝於望遠鏡的調焦目鏡部,再將目鏡插入巴羅鏡即可.理論上若將3倍巴羅鏡與12.5mm焦距的目鏡組合後其倍率與使用一個4.2mm的目鏡相等,但因為光線通過巴羅鏡多餘的光學系統,因此成像的鮮銳度還是要比單使用一個短焦目鏡為差.
但若擁有一個巴羅鏡在觀測時也很便利,尤其是比較不考慮成像品質如赤道儀追蹤攝影導星時就可發揮其功用,行星或月面觀察也用得到.
地面正視稜鏡
以天文望遠鏡所觀察的景像是上下左右顛倒的,這對於觀測天體是無所謂的,若要擴大天文望遠鏡功能用來欣賞地面風景或觀察野鳥等用途時就需使用地面正視稜鏡(使用天頂稜鏡雖然將上下影像導正但左右還是相反的).地面稜鏡的安裝位置與天頂稜鏡相同,但因目鏡調焦筒的伸縮範圍關係故只能使用於折射望遠鏡上.
旋轉目鏡座
旋轉目鏡座具有3~5個可裝目鏡的接頭,分別裝上不同倍率目鏡後,只要左右旋轉操作就能將選擇的目鏡切換對準主鏡筒的光路進行觀測.
以自動追蹤赤道儀觀測時交換目鏡已經是很麻煩的事,若以經緯儀由中倍率換到高倍率觀測時,交換目鏡的動作一慢則天體已經從視野中消失無蹤了,若有旋轉目鏡座只要轉一下已經完成倍率變換相當方便.
使用旋轉目鏡座的竅門在於盡量使用同一廠牌同一焦點的目鏡以避免調焦差別過大.
多用途雲台版
提供與主鏡筒同時裝於赤道儀各種裝備的多孔穴金屬板,因廠牌不同其大小及開孔位置也不一,若除了相機之外還有導星鏡或其他裝備要同時觀測使用時就需多用途雲台板,因為它比將其他裝備裝於主鏡筒上要穩固且易於取得平衡.
馬達驅動裝置
馬達以恆星時速度帶動赤道儀赤經微動齒輪轉動來自動追蹤星星週日運動,可保持視野內的星星不會跑掉,是高倍或長時觀測及天文攝影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大口徑望遠鏡的馬達驅動裝置大部分是內藏於赤道儀中,小口徑用的則是外加的選購品.各種廠牌的赤道儀都有其專用的馬達驅動裝置,馬達的耗電量也各有不同,有的甚至有5~10倍的耗電差別(如追蹤時MizarAR馬達耗電80mA,VixenGP用SD-1馬達耗電350mA,DD-1最大更高達800mA).對於移動觀測時要考慮電池的消耗,必要時需要攜帶行動電源供應器備用,但重量也增加了.
一般馬達都以恆星時驅動進行追蹤,在追蹤其他天體或赤道儀極軸沒對準情形下會有追蹤不準天體位置於視野中偏離得狀況,此時可運用馬達控制器的快慢速度鍵進行修正.
最近以微電腦控制且有數位顯示赤經赤緯位置及快速自動導入等功能的馬達控制器也不少,由於功能繁多使用者要深入了解才能充分發揮其功用,否則可能有不會使用之憾.另外,由於這種微電腦控制器及馬達運用了大量精密的電子元件,在使用上無論拆裝/搬運/供電或操作上都必須非常小心,否則其故障率會比傳統追蹤驅動裝置來得高.